目标人群
文化遗产保护中,最重要的是人。
我们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工作。这些人群包括儿童、大学生、艺术家和建筑师、律师、旅游从业人员、媒体从业人员、社区领导人、政府官员。根据这些人群的不同特点,选择不同方法开展工作,能够使文化遗产保护与公民社会建设,二者相互支撑共同发展。
儿童
儿童是未来的主人,也能够对父母的思想产生直接影响。利用学校已经开设的“综合课”等渠道,向儿童传播当地文化遗产知识和公民保护责任等的概念和理念。
大学生
大学生最善于接受信息和知识,最具激情,敢于影响社会。我们采用讲座、知识竞赛等方法,以及组织大学生直接参与社会调查的方法,传播文化遗产信息,监督政府管理机构。?
艺术家和建筑师
艺术家和建筑师,追求风尚又引领风尚,是社会和意识形态变化的风向标,是白领阶层的时尚榜样。我们与权威艺术机构合作,对当地的艺术家和建筑师施加影响,也使文化遗产保护和公民社会建设引入风尚生活。?
律师
中国的律师正在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。中国的立法与国际接轨,并超前于社会实践,律师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有很大的工作空间,需要启发和鼓励。
旅游从业人员
对于文化遗产,旅游是双刃剑。目前,旅游的过度开发,明显使文化遗产受到破坏。一部分旅游从业人员对此也已经有深刻认识,需要整理和放大,并提升到保护公共文化资源的高度发出批评声音。
媒体从业者
媒体的力量,发展迅速。互联网、手机等新兴媒体,也已经成为社会监督的重要渠道。媒体从业者,敏感于文化遗产保护但是又普遍缺乏基础知识和基本理念。
社区领导人
社区的权利意识正在觉醒,社区领导人的觉悟和意识,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和公民社会建设的命运。
政府官员
中国的绝大多数事情,事实上还是由政府(特别是省级和县级政府)在主宰。破坏文化遗产的事情,绝大多数也与政府有关。